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党的文献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意义重大而深远。
服务型政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植根人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体现。其意义不只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新宣誓,而是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更是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上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符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入推进,“权为民所赋”权力观深刻认识,与加强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层探索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一、执政党对权力观的深刻认识的必然
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党中央和党的最高领导人对权力保持着敬畏,对权力观有深刻认识,指出权力就是服务,强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党的历任最高领导对权力观和为人民服务之间的关系有深刻认识。1944年9月,毛泽东演讲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出发点”的思想,邓小平在党执政条件下发展了这个思想。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针对热衷于发指示、说空话而不为群众干实事的领导作风进行了批评,严肃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正确认识手中权力的性质。2002年底,胡锦涛同志视察西柏坡,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主张。他强调,要切实认清权力就是责任。2010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讲话,要求党的干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提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显然这是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继承和丰富,笔者认为,更大的意义在于,“权为民所用”指明了“权力如何行使”的政治问题,而“权为民所赋”则直接回答了“权力来自何方”这个兼具政治和法治的问题,显示出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加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紧迫性。
党的重要文件对权力和执政地位的关系表述清楚。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表述不谋而合。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其所拥有权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服务的意思,就是按照他人需要为他人办事解决问题。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需要。因此,服务型政党所强调的是,权力为人民所有,党应当代表人民而不是代替人民行使权力,更应当支持人民直接行使权力,为人民更好的实现当家做主服务好。党手中的权力是服务人民的,权力行使的过程就是自觉服务人民的过程。服务型政党的提出,针对性强,要求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履行职权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为人民的富裕、幸福的目标而奋斗。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的必然
从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来看,通过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和集中体现,从中央政府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到党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深入变革的必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政府放弃包办一切的思想,迅速转变政府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把全能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政府服务职能,首要的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政府决策建设突出规范化,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2004年2月,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2005年3月,温家宝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早已提出、早已深入人心。既然在当代行政和公共治理的语境下,一个政府必须是服务型政府,那么,作为同一政府主体的执政党也必须、必然是服务型执政党,必须同样将为公众服务作为自身的定位。1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以后,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我们党是执政党,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也是服务者。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承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布局得以统筹发展,必须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向人民描绘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小康社会的美丽愿景。但小康社会需要激发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需要执政党模范投身于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这不仅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更需要党转变执政方式,强化服务。
三、加强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层探索的必然
从党建设规律看,从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等全面建党到回归功能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层探索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探索的开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全面开始。此时,党已经从领导人民打天下的革命党成为领导人民治天下的领导党。当年9月,党召开了八大。八大凝聚了全党的智慧,对党章作了许多修改。修改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在两个基本方面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探索:一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二是在执政党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2这是
改革开放后,党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继续探索。改革始终坚持了人民性,“三个有利于”的提出和贯彻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党建设问题有完整而清晰的思想,体现在“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民主集中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共产党的党风建设”3。之后,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科学化是指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党建科学化同样指符合党建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更深层次探索。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全新命题,作出全面布置,一是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二是树立三种形象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三是增强四种能力即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五是加强五大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党建科学化的本质,就是强调政党的功能,而作为人民的政党,其功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深化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作风上到制度上、组织上建党的思想;从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政党的功能上重树党的形象的努力。以上都是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方位下对执政党建设的不断探索的生动过程。
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比未执政时面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临的环境要凶险的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如何建设好执政党,是全党长期所要面对的课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思路,那就是执政党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了,执政党的建设就要积极顺应。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就是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植根群众,把党始终定位为人民的政党,把服务人民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党就能真正掌握党建科学化的真谛。要冲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深入到群众中去,更新执政理念,拓宽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就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为高校机关党支部来说,我们在院领导之下,在教师和学生看来,手中拥有一定权力,但是他们很可能不了解,这些所谓的权力与我们肩负岗位责任的关系,他们并不清楚所谓有权必有责。我们一方面要解决为师生服务,解决其事务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履行好职责,为师生增进利益,增加福祉而努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行政党支部的管理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做好了为师生服务,就是履行了管理职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服务意识,淡泊明志;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学习;拓展服务领域,主动发现师生的需求,用实际行动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