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必须着力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确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里谈一些学习和思考的体会。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概况
1、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迅猛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稳步发展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以后的新发展阶段等五个阶段。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826年。当时,哈佛大学开设了一些课程,让少数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自愿继续学习,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853年,密执安大学创立正式的攻读硕士学位计划,正式开设研究生课程。1859年,密执安大学首次授予两名学生硕士学位,这是美国大学正式设立现代研究生教育和硕士学位制度的标志。从此,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
从1920年起,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数大幅度上升;研究生增长快于本科生增长;学位类型呈现多样化,硕士学位类型除传统的文学硕士、理学硕士等学位外,各种专业硕士学位、专业性博士学位开始出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科技,不断加大投入,促使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
1970到1980年,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投入急剧减少,导致研究生教育增速大减,甚至出现负增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1980年以后,联邦政府逐渐认识到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导致人才短缺的严重情况,重新重视研究生教育,增加预算,加大了研究经费资助和研究生奖学金投入,经过十年的努力,使研究生教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大发展,成为了美国教育中水平最高、成效最好、影响最为深广的部分,是整个教育中最精彩的内容,代表着世界最先进水平,成为国际研究生教育的标杆。
2、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五个特点:
(1)在学历、学位结构上,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逐年减小,硕士生与博士生比例趋于稳定。
(2)在学位类型上,多样化发展迅速,专业学位得到加强。硕士学位类型除传统的文学硕士学位、理学硕士学位外,出现多种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
(3)研究生教育注重实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结构和规模。
(4)教育方式上非全日制教育被广泛采用,非全日制研究生已超过半数。
(5)培养方式灵活,导师自主性强,注重个性发展。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不足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培养大国。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培养机制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1、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一是研究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延续本科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和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力的挖掘和培育;二是创新教育模式单一,虽然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没有一种有效方式对研究生实现分级分类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和培养,而是实行统一的教育模式,教育效果不显著。
2、科研平台相对不足
科研平台是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科研条件,能有力促进研究生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但高等教育经过大发展,许多高校在人数扩招和面积扩张后,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对研究生科研条件的改进和完善还不到位,尚未形成良好的学术和科研平台。
3、实践结合不够
当前,虽然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但是涉及面仍不够,许多高校研究生培养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等纯理论学习上和实验室中,与实际结合较少,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方向、动力和活力,效果欠佳。
三、构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给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着力建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教学体系
特色发展,彰显优势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尽量围绕学科优势来展开,逐渐形成由点及面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充满活力的创新课程体系。
基于研究生学位差异的教学定位。增强学术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加强学术训练;增强专业型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加强思维引导。
以培养学生主动性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转变“以本为本”的传统教材观,转变“以师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高教改革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求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教学目标一定要高瞻远瞩,以研究生的就业发展为导向,统筹兼顾。
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应立足于专业教育并更好的为专业教育服务;二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结合,宽口径的培育内容可以拓展创新的视域,满足创造力培育的知识需求;三是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掌握,进而实现
2、创新科研方式
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要加大对研究生的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建设,满足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其次要加快建立创新教育科研基地,如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并以此为载体深入研究和构建创新教育内容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为研究生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平台;三是要探索科研与区域实践特色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式,区域特色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更好的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实践锻炼和培养。
实践是创新人才的培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一是要坚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培训基地等;二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立足于社会需求,着力为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培育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增强高校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发展。在产学研合作中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在产学研合作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项目为依托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以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积极整合、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拓展研究生教学、教育维度,推动高校科研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是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