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的战略化加剧,大学与大学之间在学科建设,就业率,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立足学科,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如何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生工作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在这种快速变革中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专业特色,培养出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勤于思考,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强、政治素质高、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当前学生工作的核心目标。
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学生工作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如何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工作的内在积极性,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学生工作模式的一个转变,尤其是管理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近年来,江南大学大力开展“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改革,对创新学生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利于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学生工作“基于专业”改革的背景及内涵
1、“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定义及背景
所谓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指学生工作变按年级的横向管理为按专业纵向管理,做到纵横交错、条块结合,是以外部组织结构变革来推动学生工作创新,赋予组织内部活力的一次尝试。此模式既要求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又要求辅导员参与教学中心环节,使学生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融合;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又重视提升辅导员综合职业素养,加速辅导员自身成长。这种模式中辅导员将集中力量工作深入专业,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形成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条线的工作交叉、渗透与融合,有利于着眼人才培养形成合力,有利于骨干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磨练与素质提升,是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新尝试。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在机构设置和运作模式上基本相同,主要为院校两级管理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书记+辅导员工作模式;书记+班主任工作模式;书记+分管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模式;书记+分管院领导+辅导员+辅导员学生助理模式。上两种模式多见于早期高校规模较小、学生人数不多的院系,院系书记直接管理学生工作事务,班主任或辅导员则按院专业要求直接管理学生。后两种模式多见于目前高等院校,尤以第四种模式最为常见,院系书记领导本院系学生工作,分管院领导一般为副书记,直接分管本院系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则按院系要求对所管辖的班级学生事务进行直接的管理。辅导员学生助理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学生工作模式特点是学生工作以年级为基本教育单位,按年级横向管理,呈现扁平化模式,管理层次清晰、责任划分明确;缺点在于管理环节较多。以上这些模式无一例外,都存在这样一些不足:学生工作相对独立于学院中心工作,与教学工作呈“两张皮”状态;辅导员限于事务性工作,缺乏独立思考与研究发挥的空间;专业教师更侧重教学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度不高,育人功能尚有挖掘的空间。
因此,如何建立全员育人保障体系,实现专业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三方面的力量融合,互相依托、互相协作、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需要思考的方向。实行“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辅导员、学生三方力量,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机制,培养人才。
2、具体操作程序、实施办法
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从外在形式来看指的是学生工作变按年级的横向管理为按专业纵向管理,从内涵来看实则为借助专业教师、学生队伍力量充实学生工作力度,真正做到借力用力,实现专业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三方面的力量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此,要做出以下调整:
(1)学工队伍调整分工:年级辅导员转为专业辅导员,每个辅导员在各自专业之外具体负责1-2项条线工作。如纺织服装学院三个专业分别由三位辅导员负责所在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工作。在此之外,根据个人经验特长三位辅导员具体又总负责学院资助、宣传、心理、就业等具体条线工作,形成“专业+模块”的管理模式。这样,管理模式由以往的以年级为基本教育单位和按年级横向管理向以专业为基础教育单位、按专业纵向集成管理转变。
(2)管理架构重建:纵向成立院、系两级学生工作领导机构,横向结构为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下设学风管理、奖助管理、党建管理三大中心。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学生工作小组,各专业成为一个基本教育单位,自行开展各具特色的学生工作,并对各自专业学生工作负责。副书记领航学院学生工作方向,把握全局,将部分权利下放,由各专业辅导员具体统筹安排所在专业学生工作;专业主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不但自身参与到学生工作中去,同时负责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辅导员成为所在专业学生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和教学工作的参与者,与专业主任保持沟通交流,为学工和教学搭起对话的桥梁;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三个群体形成多重交叉管理、全员育人的矩阵式工作格局。
(3)全员育人,各尽其职:辅导员具体负责所在专业学生工作,同时参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教师在专业主任的带动下,通过担任专业班主任、学业导师、就业导师等,从单纯的做好教学工作转型为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并重,学生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学生群体依靠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学生会干部、班级学生干部三支队伍,通过学生事务中心、学生会两个学生组织和副班主任制度、生活思想导师制度等,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达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学工管理中的具体实践与作用
作为江南大学学生工作质量工程的试点项目之一,纺服学院围绕“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全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打破旧有的僵化的固定思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和改革,同时做了细致入微的思想动员和准备工作,从队伍设置、管理架构、制度保障等等方面都做了调整,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基于专业的学生工作模式改革在纺织服装学院已经全面开展并顺利进行,在开展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实践举措,相较于以往的工作模式体现出新的成效。
1、分工明确、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质量
基于专业之后,辅导员分工清晰,责权明确。首先,专业辅导员对所在专业的学生事务全权负责,院系各部门开展工作时能够目标明确,针对专业找到相对应的辅导员直接对接,责权明确;其次,辅导员对自己所分管的专业能较为深入系统的进行探索,掌握专业学生的共性问题与成长规律,有利于辅导员成为该专业的专门性人才,为工作创新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一些事务性工作通过“学生事务中心”完成,辅导员从冗繁的事务中脱离开来,抓大放小,统筹安排所在专业学生事务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思考、学习中去,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再次,副书记将工作权利下放,专业主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负责人,辅导员直接向专业主任负责,各专业学生事务中心辅助辅导员具体开展学生工作,从专业主任到辅导员再到学生事务中心为三级管理,管理层次明显,针对性较强,信息传递交流方便,工作质量显著提高。
2、借力助力,教、学融合,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中心任务
专业主任作为本专业学生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担负起带领专业教师队伍深入到学生培养方方面面的重任,从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稳定、学风建设、奖惩评优、党建团建、就业创业,贯穿学生整个学习期,系统全面的了解学生工作动态,掌握工作节点,针对需求变化作调整变革。发挥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势,通过做班主任,担任导师等,参与学生思想、就业、学习等教育工作,实现专业教师育人职责的积极性。而辅导员从具体执行年级学生工作,完成各职能部门要求完成的事务性工作转向具体负责所在专业学生工作,同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如参与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情况调研等。由此,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实现相互协调配合,良性互动,使高校人才培养的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融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改革之后将充分整合学院资源,对学生的教书育人、人才培养形成最大最优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