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我有幸跟随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考察团,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学习和考察。在美期间,认真听取了校方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管理、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和后勤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20多场专题报告,实地走访了图书馆、学生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生院、食品和葡萄酒酒中心、餐饮服务中心等,并与高校管理者、校友以及留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咨询和沟通。通过此次紧张而又愉快的国际交流,不仅深入了解了异域文化,开阔了国际视野,还学习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拓展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理念,时间虽然短暂而又紧张,但感受深刻,受益匪浅。
学习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和美好,虽然已经划上圆满的句号,但记忆在心灵深处的则是众多的感叹号。有关此次的学习内容和比较研究另篇叙述,这里仅摘录学习和生活中很有感触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所感的几句话,做一些简要分析。
1. Life is Like a Pizza , Love Every Slice
在一个月中, 也经常和美式食物交道,也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披萨。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披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以到处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性,不仅只限于品种繁多的各国美食。当我们徜徉在戴维斯绿树成荫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各种肤色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戴维斯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学者说,要达到教育国际化的先进水平,不仅要看留学生的人数,更要看办公室和教室中不同肤色的教师的人数。在我们参观图书馆阅览室、教学卓越中心、研究生院、巴士中心甚至食堂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到了学生的参与,更别说学校各种委员会中都有学生的身影。戴维斯分校的人才培养就是在一个十分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中开咱的,这也使得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特征。
2.Todays Students,Tomorrows Leaders
以人为本不能停留在一句简单的口号上。在戴维斯的日子里,我们从众多专家学者的报告中都可以切身体会到这一点: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为学生着想,时时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成才着想!要接受来自成年人的挑战、尊重他们、要多倾听并吸收他们的意见,对学生要有所希望和收获等等,这些观点不尽来自于高层的管理者,也同样可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导师的选择、课题的选择、学习年限的许可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来。行政主楼前的那个主题雕塑也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教职工不努力工作,师生都会用另一种眼光监督着他们呢。
3.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
在我们赴美国之前,他们正好迎来了第235个独立日,在西海岸的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庆祝独立日时的气氛,好多的大楼楼顶还悬挂着为庆祝国庆日的美国国旗。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来自媒体上的消息,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疲软的态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出现了较大的削减,而他们也对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投入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在戴维斯分校领导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了由于州政府削减教育经费,开支减少或很多项目被迫停止。甚至还有举例,审批一个基建项目,需要三年的时间,再加上三年的建设周期,也不难看出他们的经费投入和工作效率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努力增加办学投入,善于经营好大学。因此我们要尽力争取各级政府的投入、广泛争取社会及校友的捐赠,多渠道获取众多来源的科研经费,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4.中国留学生还是很抢眼
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面对教育经费日益短缺的尴尬,美国高校对国外特别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中国等)的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录取、培养的兴趣日益加大,截流中国学生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2010年,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了一年一度的《门户开放报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2009-2010学年中国赴美学生增长近30%,在美学生近12.8万,时隔9年之后赶超印度,再次成为在美留学生总数排名第一的生源国。可以这么说,中国崛起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数量庞大的中国学生正不停地孕育着各种领域的天才。这些优秀人才对于国外大学发展自身研究实力来说太重要了,国外很多大学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都希望能从中国找到人才。当被问到对初到美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时,美国教育管理者的建议是,还要加强英语的学习,或许是国内太注重英语考级而忽略了口语交际的实战能力。
5.没有人才和创新,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梦
我们在戴维斯校园里,多次看到了来自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来参加暑期游学研修的同学。戴维斯也很注重这些未来的学生。当今,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管理经验,但学成之后有的留在国外发展,从教育国际化的角度看,国际化需要信息、人才和知识的互动,本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的回流也就成为国家和高校的现实诉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为海归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氛围。
同时,我们在国外的MALL和OUTLETS中,也看到了很多商品标有中国制造字样。我们在为民族企业赚取外汇而高兴的同时,也必须警醒,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以很大冲击,受外需不足的影响,不少加工贸易型的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人才队伍无疑又是重中之重。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须依赖于人才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