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富强兴旺的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任务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科技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深层次改革阶段,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创新性很强的专业,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机械制造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这也对高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不仅仅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界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紧迫性更强烈。
为加强机械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统一一个认识。
创新创业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大学生要想在短期内出成果往往是不现实的,只有把这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才能出成绩,有影响。为了使科研工作长期持续的开展下去,一方面需不断完善制度,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讨,使科研活动得以有章可循,形成体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取得的成果,要注重加强宣传,争取广泛的物质和舆论支持。
2、形成一股合力。
学院党政领导需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成立由院长牵头,主管学工、教务、科研、实验室的领导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辟出专门的场地作为创新实践基地,并引进相关机械设备。以期学生通过基地这一平台可以获得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训练,亲自设计和动手制作产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并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师导生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运作模式,
3、构建两个载体。
学院可依托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设计筹划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打造成为机械专业学生的常规科技赛事,促进学生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的意识和氛围的形成,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并成立相关的俱乐部,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选拔一批学生利用学院加工中心的条件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培训,着重抓好一些骨干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为参加高级别大赛培养后备力量。
4、把握两个方向。
创新实践素质包括创新观念、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在培养当中获得的灵感和效果也不一样。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过程中需区分群众性的创新和精英性的创新两个层次,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益,其最终目的是服从于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的。
一是培养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即本-硕连读的大学生。
二是培养优秀的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即创新实践素质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的大学生。
5、依靠三股力量。
以领导重视为前提,依靠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责任心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把这三股力量结合起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才会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为此,学院可成立由主管领导挂帅的工作小组,形成引导和发挥学生助理作用的运行机制,建立激发教师热情和树立责任心的奖励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建立好社会资源依托。
6、注重五个结合。
结合一: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相结合。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激发起来,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工作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靠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考核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量给予认定。二靠要求,要求新晋博士必须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最大可能发挥年轻教师的主动性。三靠动员,对能力强、课题多的教师多方动员他们积极指导学生创新。
结合二:课内创新教育和课外创新实践相结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院可加强素质学分的要求,广泛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引导,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服务。
结合三:本科生创新和研究生创新相结合。通过研本负责制,加强研究生对本科生的学长引领作用。
结合四:本学院学生创新和兄弟学院学生创新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活动。
结合五:学校的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相结合。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进入企业,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院与多个校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协议,让更多的学生能在实际工作平台中得到锻炼。
7、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三者相辅相成;
二是处理好积累、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
三是处理好教师作为主导和学生作为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四是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两个课堂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补。